返回第57章 军制改革(第2/3页)  我在大明造航母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赶路大部分都在步行牵着马,只有开战前才会骑上去。

    一来是节约马匹的体力,二来是保护马儿的寿命。一天到晚都骑在马身上,估计那马得折寿一半以上。

    这年头的马匹可比人精贵,将军恨不的士兵背着马儿走,是不可能允许士兵把马儿当作坐骑经常骑的。

    一千三百骑兵被编成了一个骑兵团,陈世昌任骑兵团团长。

    而一个骑兵团又分成三个骑兵营,每个营四百人左右。

    一般小规模的战斗,支援一个骑兵营就可以了,除非是大决战,否则不可能整个骑兵团到处瞎跑支援。

    还是那句话,马儿精贵,将军情愿拿士兵的命去填,也不愿意过度的使用骑兵。

    骑兵过后就是炮兵,这个目前他们也很少,只有二十门大炮,其中红衣大炮十五门,另外五门是小炮。

    炮兵被编成了一个营,由张轩逸指挥,担任炮兵营营长。

    张轩逸也是从嘉定起义时跟过来的老人,而且他以前还念过不少书,比较有文化,所以吴长庆提拔了他。

    炮兵属于技术兵种,以后随着大炮越来越复杂,需要的知识将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深奥。计算曲线,角度,装药量,这些都不是文盲所能够搞定的事。

    炮兵也属于决战兵种,除非是守城战或者大决战,否则平时的小规模战斗也不可能动用他们。

    接下来的便是重头戏火铳军,当中又分为燧发枪和火铳两种。燧发枪威力无穷,火铳军则是一般般,和冷兵器对战略微占一点点优势,但是优势不大。反正最多一轮齐射,敌军就能冲到他们面前展开肉搏。

    当然,一轮齐射再加上一轮手榴弹投掷,还是能够在肉搏前消耗敌军一两成的兵力。

    所以,他们的火铳军也是主力部队,很厉害。

    燧发枪一共有三千五百人,吴长庆将之分成了三个团,每个团一千多一点点,吴长庆亲自指挥这支部队。

    这支部队平时主要用于支援,视情况支援一个团,由团长指挥。大决战的时候则是他亲自指挥,集中使用。

    普通的火铳军有两千五百多人,被编成了两个团。

    剩下的弓箭手有一千人,被编成了一个团。

    还有一千水军,驻扎在太湖中,吴易任水军团长。

    最后就是冷兵器部队,目前数量一共有一万二,被分成了三个旅。

    其中第一旅三千人,配上一千弓箭手,由王大勇任旅长,负责驻守嘉兴一带。

    第二旅四千人,配上两千五的火铳军,由刘汉三任旅长,负责驻守无锡一带。

    第三旅五千冷兵器部队,董天宝任旅长。

    第四旅则是燧发枪部队,李绍斌为旅长。

    其中第三旅和第四旅,加上骑兵团,炮兵营组成了第一师,吴长庆任师长,亲自指挥,驻扎在苏州。这一支部队是他们的核心主力,哪里有决战就调往哪里。

    戴之隽不再带兵,作为军师坐居中军负责战略规划,统筹调度,后勤供应。虽然他不再带兵了,但是权势没有变小,反而变大了些。

    整个改编方案中,大部分人都是满意的。

    李绍斌执掌了最精锐的部队,王大勇则是独领了一军,而刘汉三也有了他心仪的火铳军。虽然不是燧发枪部队,但好歹也是火铳,都是枪。

    他的三个老将,都得到了大好处。

    而原本兵力最多的董天宝,如今带的兵力依旧没减少,可以接受,毕竟他是降将。

    对他来说,唯一有点遗憾的可能就是以后要被吴长庆直接指挥,没有了独立指挥的权力,不像刘汉三他们那样自由。

    唯一郁闷的可能就是吴易了,虽然他干回了自己的老本行水军,但是兵力已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