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六十四章 想致富先修路(第2/3页)  带着仓库回古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李咎面露怅惘之色:“依稀记得是神仙似的地方,只是如今想来,我也以为是在梦里。那日我与先生说的心愿,原是我亲眼见过的。在那里,人们未曾知晓人分尊卑贵贱,无论男女老少,人人相亲相爱,无论老弱妇孺,人人吃饱穿暖,老有所养,少有所依。此处贫,则有那处富来帮助。每个孩子都能去学校读九年书,自家只需出些吃饭的钱罢了,至于先生、教习、课本、桌椅、笔墨等,皆有朝廷供给……”

    黄举人道:“未曾听闻此中,却像是先生误入桃源。”

    “大约是。我既然曾经见过这样的地方,便希望自己所在的地方也能变成这样。为此,我已经做好了一生为之奋斗的准备。如果先生愿意与我一同,那是某三生有幸了。”

    黄举人道:“虽然还是很怀疑你在做梦,但是,我确实很想亲眼看一看你所描述的世界。你准备从哪里开始呢?从水泥、肥皂开始么?”

    李咎摇摇头:“读书、修路、种粮食。我思前想后,还是这三件最重要。读书让人明理,让人聪慧,让知识和技艺得以更快更全地传承。修路方便人们往来,方便学生去更远的地方见识、游学,方便各地互通有无,交流汇聚。读书人和读书人碰撞,就会有思辨,就会迸发出新的想法。江南文风最盛,岂不是读书人多、水陆往来发达的缘故?”

    黄举人赞同道:“不错,江南一带,每科中进士的人数可比北方数省道之和!细究原因,还是地方富庶,供得起更多的读书人。且水陆两道极为发达,故而那些穷乡僻壤的学子,总还能有个读书的学塾,而有心教导学生的先生,总还能去到那些学塾里教书育人。某也曾游历燕赵河洛,未尝见如此情形也。”

    其实水陆交通发达的意义远远不止如此,要想富先修路,六个字看着简单,往下思考越想越深,其意义远远不止方便求学、振兴经济那么简单。

    举个例子,在读书识字的成本极高的古代,学生读书一定离不开全家人的支持。同时读书成材率又极低——三年才一次的科举,能出几个举人,又能出几个进士!那些一辈子都是秀才、童生的人,若是早早认命了还好,若是不认命,只怕一家子都要搭进去!

    那么什么样的人家才会有倾家之力供给教育的认知,才会勒紧裤腰带送娃娃去读书,又能在供给娃娃读书之余还能保全家顺利活下去,活过年成不好的时间呢?

    青山县人就有这样的见识。青山城的人们将科举的地位无限拔高,舍弃了眼前的短暂利益,省出嚼用来,给能念书的家人一个希望。比如染织陈曾经说过的,他们陈家举族之力供给书生去拼进士和授官,这个家族的见识就远非其他家族可比。

    同时这些家族又会做两手准备,孩子们能拼上独木桥,那是最好,如果拼不上,还要有个退可守的路。或是学商,或是学医,或是学其他手艺,总之,拼不上科举,就得有其他办法撑起家门。染织陈又是这样一个例子。他擅长行商,所以读书没出息的他就走了这条道路,不至于在科举的独木桥上被困死。

    学商学医学手艺,也需要家族的见识和客观条件,有所准备还要有能施展的境况。正如黄举人所见的那样,倘若是穷乡僻壤,交通困难的山村,先不提有没有豁出去送娃读书的父母,就算有,他们能承担得起读书失败的结果吗?倘若有那么一户人家冲击科举失败了,家门败落,困窘而死,其他人家还敢冲击科举吗?

    染织陈能开布庄为生,是因为当他读不下去书了,他爹马上就能给他找个掌柜的当学徒。几年下来,染织陈便能自立门户,再去供给其他亲人读书。

    以上全部建立在青山县四通八达、消息灵通、人员来往复杂、运输便利的基础上。很多比青山县闭塞的地方,人们想在科举上赌一把,都赌不起这个命。至于其他细枝末节的地方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