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十九(第1/4页)  千家峒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武尚哲和李敬尧的山东之行,相当成功。

    这是武尚哲从互联网上了捕捉到的信息:山东邹城台商李东明要开辟一个占地近千亩的生态农业园区,急需两千套现代化种植大棚。

    武尚哲连忙找来李敬尧核计。

    按武尚哲的设想,塑工制品是海蓝公司的强项,管道铺设是家峒实业的优势,两家合作刚好是优势互补。

    他想两家一同拿下这个项目。

    李敬尧也很感兴趣,他们估算了一下,这项现代化种植大棚的标的应当是五千万元左右。

    主意一定,他们一面订购直飞济南的机票,一面上互联网了解山东邹城的地理环境和天气情况,根据当地的实际撰写标书。

    标书完成,两人立即飞赴济南,转车邹城。

    然而一到邹城,情况不容乐观,竞标者有十七家公司!

    两人在宾馆犯了愁:怎么才能出奇制胜,顺利拿到这个五千万的大项目呢?

    他们知道,邹城属鲁西南,夏天奇热、冬天奇冷,日照指数却很高。虽然南有昭阳湖和微山湖,但年降雨量仅有200——300毫米。邹城铁路交通不错,有京沪线贯通南北,东线有直通日照市的出海口。

    此刻唯一的办法是面见老板李东明。

    交流与沟通是人类的强项,许多盘根错节正是被交流化解的,许多堆积拥堵正是被沟通疏排的。

    两个年轻人直奔“东明农业园”。

    一位老者正在观察大豆的生长情况。武尚哲微笑着走上前去:“老人家,请问李总李东明先生在哪儿?”

    “老人家?我有那么老吗?”

    “对不起。”武尚哲一听老人口吻和口音,猜了个八九不离十,“您就是李总吧?”

    “年轻人,说吧,什么事?”

    “我叫武尚哲,他叫李敬尧。看来李总从年轻时起,就是位农艺高手。”

    “莫非小伙子的祖辈父辈也是务农高手?”

    “高手谈不上。我只记得小时候我们最喜欢跟父母到畲地里玩耍,帮着拔拔草呀,捉捉蚱蜢喂鸡呀。对了,还在红薯地里打红薯窑!李总肯定玩过?”

    “当然。”

    “先将土块垒成小窑,用柴草烧得火红,然后红薯放进去,将土窑打碎……”

    “哈,不用一个小时,香喷喷的红薯就可以出窑了。”李东明笑眯了眼,“你看,说起打红薯窑,馋得我口水都流出来了。”

    “是呀,尚哲你不是说上次跟宾教授到灌阳恭城考察,也打过红薯窑吗?”

    “恭城?”李东明的脸上微微一颤,但很快又恢复如常。

    “李总的祖籍……恭城?”武尚哲捕捉到了这微微一颤。

    “也许我们的家乡更近一些……来自千家峒瑶族?说不定我和李总是同宗呢。”李敬尧不失时机地补上一句。

    “不谈这个。我还是对你的红薯窑感兴趣。”看得出,李东明内心深处其实很想谈,嘴里却岔开家乡,找回了原来的话题。

    “打红薯窑关键在于控温。”武尚哲意味深长地看了李东明一眼,“火候不到,吃了半生熟的红薯……”

    “哈哈哈,可要打臭屁的!尚哲呀,你的主题是不是想说控温呀?”李东明很敏锐,单刀直入。

    “不错。”武尚哲看了看身边的种植大棚,“邹城的冬天温度很低,农作物即便是在大棚内也生长不起来。但邹城有个特点,特别是冬天,日照指数很高。这对大棚的控温来说,无疑是个有利条件。我想,可以在大棚底部铺设一排活动的吸阳板,不用电能,棚内气温就可以提高两到三度。”

    “想法很新鲜,有创意!”李东明指着武尚哲笑道:“啊,你小子是来竞标种植大棚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