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774【自学成才的读书人】(第2/3页)  朕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赵瀚问道:“你所学颇多觉得哪门学问最为要紧?”
    李颙答道:“最要紧的是人而非哪门学问。万般学问归结起来只十四个字:明道存心以为体经世宰物以为用。天下学者若不能明道存心便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也于国于民并无甚益处。如果只是明道存心却不知道学以致用不懂得各类杂学实学那就变成了假道学先生。”
    “此言有理。”赵瀚极为满意。
    历史上顾炎武和李颙曾反复辩论学问。李颙明确的提出要把格物致知的对象扩展到“礼乐兵刑、赋役农屯”甚至扩展到“泰西水法”等实学。
    他当时因为名气太大被满清的陕西总督请去关中书院做主讲。李颙虽然接受了邀请但不穿官府给的衣帽只穿一身布衣去讲课。
    讲学三月就被陕西总督举荐做官李颙前后八次予以拒绝。此事惊动礼部派专员登门拜访催促其赶紧赴京做官。李颙装病卧床竟被连人带床抬往西安。行至大雁塔时他夺刀自杀被官员给拦住只能将他放回老家。
    李颙继续兜售自己的理念:“天下治乱在于人心之邪正。人心之邪正在于学术之明晦。学术之明晦在于当世之好恶。大明之亡除了土地兼并也亡于八股取士亡于人人逐利也!”
    “继续说。”赵瀚不置可否。
    李颙详细说道:“科举取士自无不可。八股之文亦非恶事。然则科举八股不能寻章摘句。长此以往圣人之学毁矣堕入断章取义之恶境。进士举人学问不辨圣贤真义治民不晓农桑稼穑。寒窗苦读只求金榜题名。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他们名也要、利也要唯独不报皇恩、不恤民苦。”
    “读书做学问首要正心其次务实。不仅要正读书人之心还要正天下万民之心。劝善去恶则人人为善则社会风气正矣。陛下大兴教化孩童可三年免费读书只要推行二十年此举必可正天下人心。”
    “就是这些?”赵瀚觉得还不够。
    李颙继续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廉耻。欲正天下人之心不仅要让天下人读好书还当让天下人吃饱饭、穿暖衣。百姓都快冻死饿死了却让他们守礼知耻此非滑天下之大稽?所以让天下人都读书是正心;让天下人衣食无忧是务实。此两者缺一不可。”
    赵瀚问道:“翰林院的经学家看不起钦天院的实学者。你对此有何见解?”
    李颙答道:“看不起实学的经学家领悟的就是假经学。经学为本实学为用。若没有实学只有经学就好比人只有脑袋却没有双手双脚。同样的只有实学不知经学就似一个身体魁梧的傻子。”
    这里的经学泛指中国哲学思想。
    赵瀚对这个年轻人很满意终于表露态度:“金陵大学的王校长推荐你做左春坊司谏。这个官职太低了只有从九品跟你的才学不符。但你没有学历功名贸然拔品太高又难免惹人非议你就去做左春坊的清纪郎吧。”
    “谢陛下!”
    李颙毕竟只有25岁猛然获得皇帝认可心里还是比较激动的但脸色依旧能够保持平静。
    清纪郎只是从八品小官负责纠察检举东宫犯事官员。还要审查东宫的来往文公规正公文里的违制和错漏。
    赵瀚又补充一句:“太子在文华殿读书你可以跟随太子左右。”
    李颙终于不能云淡风轻了他惊讶的看着皇帝这是让自己做太子的近臣啊。
    明末的海内三大儒黄宗羲和李颙都被赵瀚扔给太子了。黄宗羲虽然不是东宫官却兼任东宫主讲之一。
    还剩一个孙奇逢赵瀚不打算启用。
    孙奇逢此时隐居在河南一直有很多官员举荐。但此人跟东林党牵扯太深而且主修陆王心学虽然也力求将心学和理学融合主张经世致用可赵瀚总觉得不对自己胃口。这位先生还是继续在民间做他的北派儒学宗师吧。
    在整个北方地区孙奇逢已经被誉为第一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