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朝狱卒怒骂,其中绝大多数是妇人,一贯色厉内荏的狱卒,竟然半个字都不敢还嘴,只能紧闭大门不出。刘知易并没有惊讶,因为他从酒楼里就知道了消息,一群勋贵围了昭狱。
原因很简单,御林军中多是富贵子弟,尤其是军官,大多出身权贵之家。天下承平日久,御林军不需要打仗,又能就近驻守皇城,久而久之就成了一些勋贵安置子弟的去处,大量膏粱子弟充斥御林军,军备精良,华而不实。由于徐案,上万御林军受到牵连,被小皇帝不分青红皂白的投入诏狱,这上万御林军官兵背后,牵连着无数勋贵家族。他们不敢公然反对皇帝,可来昭狱闹一闹的胆子还是有的。
尤其是一些妇人,心系儿子,想来昭狱探监,却碍于皇帝严令,昭狱竟然不许探视,这些妇人大多都是诰命夫人,平时端庄稳重,急了也会骂人。狱卒平时对犯人家属予取予求,对这些贵妇却无可奈何,得罪不起,只能关起门来做缩头乌龟。
看到这情景,刘知易知道他不可能有门路进去查看,也不太可能有消息传出来,毕竟连这些贵妇都进不去,还有谁能进去呢
他只能继续守着及第楼。皇帝跟大臣的关系持续恶化,皇帝对王侍郎一党彻底失去耐心,虽然不上朝,但不代表皇帝不想处理徐谦一案。辍朝三日之后,从皇宫里开出了一对对金吾卫,竟然开出皇城,往北去了。酒楼里很快传开,说皇帝不想进行朝议,决定独断专行,派出金吾卫亲自彻查徐案,北去的金吾卫就是去抓人的。
皇帝的行为彻底惹怒了王侍郎,马上写了一封檄文,当着宫门外伏阙的文武百官和守卫宫门的金吾卫官兵的面,公开痛斥皇帝昏庸,之后当众弃冠,脱去官服,将官服叠的整整齐齐,将官帽放在官服之上,然后只穿里衣,赤脚走出皇城。
之后几天,不断有官员效仿,及第楼中又热闹了一番。
“三十八人了”
一个书生兴冲冲跑进来,进门就高喊,第三十八个官员弃冠辞官。
可是皇帝依然不妥协,一不开宫门,二不撤金吾卫,反而每天都大肆搜捕嫌犯,每天都有囚车进京,由近及远,沿着北去的官道抓人,凡是负责护送徐谦的府兵,无论官兵,都在抓捕之列。
这已经不仅仅是跟大臣斗气,刘知易严重怀疑皇帝的智力水平,虽然皇帝年纪不大,只有十八岁,可至少也是成年人,怎能干出如此荒唐的事情
“五十个人了”
辞官的人到了半百之数,酒楼中依旧热闹。分成了几个派系互相看不顺眼,整日争吵不休。一派书生坚定认为王侍郎引导的弃冠辞官,是士大夫不慕权贵的风骨,能载入史册;另一派认为,王侍郎要么是魏党的马前卒,替魏党办事,阻挠皇帝彻查徐太傅被劫一案;还有一派认为,王侍郎完全是为了博取名声,负气弃冠,只能便宜了魏党。
及第楼的书生阔论,总离不开魏党,可这些天刘知易却没听过魏党首领魏无暇有任何举动。反倒是平时被魏党打压的毫无存在感的王侍郎一派风头无两,仿佛是朝堂的主角一样。
直到第十天,一个消息炸裂了及第楼:
魏太后下达旨意,皇帝年幼,不通国事。此后国政,一律以太后懿旨为准。即日起,太后垂帘听政
魏太后不是别人,正是魏太师胞姐,出身高贵,父亲是开国八国柱之一的魏文侯之子。先帝时获封贵妃,魏贵妃在后宫,弟弟魏无暇在朝堂,相互扶持,姐姐压制的皇后抬不起头,弟弟将一代宗师徐谦赶出朝堂。
听到魏太后垂帘的消息后,刘知易脑子里马上闪现两个沉重的文字:“政变”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