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五百二十五章 二次大礼议(第2/3页)  锦衣状元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的孝义那才是不仁。
    “再者你们总是援引汉哀帝和宋英宗典故劝导朕可他们在继统前就已被养在宫中继嗣事实已在如张进士所言‘其为人后之义甚明’而朕继位自小便未被养在深宫只是以藩国世子身份入继怎就要继嗣呢?”
    朱四据理力争说的话全都是朱浩教他的。
    因为张璁深得朱浩真传提出大礼议时就已经想到了朝堂争锋时所能提及的礼法问题朱四继位也的确存在与礼法不合的现实继位时可没人说他是来继嗣的只是让他继统自然而然出现争议。
    有了争议才有了争论空间。
    俞琳被呛回去一时不知该如何反驳。
    朱四不依不饶:“朕不是让你们现在就给出方略只是想问问这样一份奏议是否有商议下去的可能?若你们说没有就该提出反对意见将张进士的论点逐一驳斥下去而不是在这里一味强调朕是来继嗣的……若你们真认为应该有一位继嗣的皇帝来继法统的话那还不如从别的王府找朕更希望当兴王府之主朕能力有限治理一方尚且不足谈何治天下?”
    又拿出之前的态度。
    你们不想听我的意见那我就撂挑子不干。
    换作继位之初或许众大臣一怒之下真就把他给换下去随便找个理由说他沉迷逸乐不适合当皇帝最多让张太后出一道懿旨换一个藩王的儿子来就行。
    但朱四登基后用了两个月不到的时间就把京师戍卫权拿到了手上文官现在最大的问题就是没有掌控军权。
    若是他们真敢把新皇给废了正好给朱四口实说他们要造反直接连锅端了……
    以权谋着称的杨廷和自然不敢这么做否则简直就是文臣之耻将会被钉上历史的耻辱柱。
    最佳应对办法就是用道德礼法来批判小皇帝让其知难而退。
    ……
    ……
    朝议结束。
    杨廷和回到文渊阁。
    内阁几人都在甚至连袁宗皋也在。
    杨廷和毫无避讳当众拍起了桌子:“哪儿来的观政进士?为何会有如此罔顾人伦的奏议?难道礼部之前的决桉他没听到吗?”
    在场几人都看出杨廷和怒气满盈连避讳袁宗皋这个新皇嫡系都没法做到。
    就像是故意说给新皇听的。
    袁宗皋只是摇头苦笑了一下没有搭茬。
    在王府时袁宗皋几乎掌控一切但自从跟着新皇到京城后他就哑火了最近存在感极其薄弱朝堂上几天都不用他说一句话新皇最初偶尔还召见他跟他商量点事情而进入六月后新皇对他直接置之不理放任自流了。
    连袁宗皋都搞不清楚自己跟着新皇来京城干嘛?
    为了混个内阁大学士的名头?
    蒋冕道:“介夫息怒如此论调其实在民间士子中多有流传大明风气开放新皇登基后又对士子宽仁虽说士子不得妄议国事但现在……”
    大明的规矩普通读书人不允许议论国家大事乃建国时明太祖钦定。
    为的是防止读书人造反。
    这种控制舆论的手段在明朝初年执行得非常严格。
    但随着文官地位提升自宣德后内阁权势日益增强孝宗后文官更是得到极大的优待首辅成为事实上的宰相这就让文人治国的趋向更加明显以至于到现在民间不管是否读过书都会议论朝事。
    因为舆论环境开明使得民间会对新皇法统问题进行讨论自然也就有质疑的声音出现。
    全在于所谓的“继统又继嗣”的论点过于狭隘连一个普通人都觉得人家兴王就这一个儿子为啥要让其过继来当皇帝呢?新皇孝敬父母这是为人表率、彰显儒家礼法的仁孝之举为何要被定性为恶行?
    毛纪道:“要不……回头见见这位新科进士对他提点一番?”
    杨廷和打量毛纪。
    他听出来了毛纪的意思是现在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