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96章:我愿大明如大汉,宁以强亡,不为弱灭(第1/4页)  大明皇长孙:朱元璋求我称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科举在古往今来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
    足可以影响到一个国家的兴衰。
    而朱元璋对此自然也是极为重视往年的科举都是由太子朱标负责。
    今年便让朱英负责。
    能够进入殿试的文人无一不是这个时代的佼佼者相当于站在了才华的顶尖。
    这些人可以从众多才子之中脱颖而出情商可能不见得如何但智商指定拔尖。
    朱元璋的意思也是简单便是让朱英趁着这个机会和今年科举的才子们提前熟悉若是有能看得顺眼的亦能提前收入班底之中。
    叶月清对于科举这块并没有太多的感觉。
    毕竟之前她主要负责的商业情报打探这些。
    但是朱英知道要想对大明的风俗进行一个改革性的变化那么科举就是一个关键。
    南北榜事件朱英当然是知道的。
    现在的大明由于北方常年遭受征战文化经济逐渐向南转移这也就导致北方士子在文化素养上比之南方士子要低上许多。
    至洪武三十年的时候更是出现榜单上唯有南方士子上榜北方士子无一人上榜的事情。
    既然是由自己来负责科举朱英自然会将南北榜之事扼杀在摇篮之中。
    南北分开取士这是目前最佳方式。
    还有之前朱英提出的多方面小科举现在完全也可以布告天下了。
    不过在这个其中朱英还打算开设武举。
    通过考核武艺选取人才的方式最早在先秦的时候就已经出现。
    建立武校培养军事人才始于唐兴于宋。
    唐承隋制至武则天时了增设武科。
    宋代创立了比较完备的武科制度并开始将武举制度与学校教育紧密的结合起来呈现出体系化成熟化的特点。
    而武举考核的原则是:以策定去留弓马决高下。
    蒙元时期对于汉人蔑视自不愿见汉人习武终元一代并没有武举的开设。
    而在大明建国的前一年朱元璋就颁布了文武两科取士的诏书广求天下能人贤士。
    洪武三年八月文科乡试如期而至。
    第二年会试会试三场过后第十天殿试朱元璋亲自观骑射。
    朱元璋主张乱世用武治世用文。
    大明朝正是由乱入治之时朱元璋的心思是:通过科举取士一次性选取出文武双全的人才。
    然洪武三年到洪武五年文举连试了三年朱元璋认为这些挑选出来的“后生少年”不堪重用直接把科举给罢免了。、
    直到洪武十七年礼部多次上奏请求开设科举加上各地官员被朱元璋杀得厉害官员缺口很大这才重新开设科举。
    只是从此后只从文科取士再无武举。
    洪武二十年的时候礼部这边再度上奏请开武举被朱元璋驳回。
    而后礼部尚书因罪降职后至今礼部再无尚书人选。
    朱元璋不开武举的原因其实很简单:看不上。
    一辈子打仗过来的他看到那些后生晚辈的军事才能就皱眉不已军队随便抽出个百户出来都要胜过这些士子十倍。
    而大明之中百户何止成千上万。
    卫所制度军户传承让朱元璋觉得大明军事人才遍地开花就没必要通过科举去寻找了。
    招来的武科状元这般弱岂不是让人啼笑皆非吗。
    只是朱元璋哪里会想到重文轻武的策略影响到了整个大明的国运。
    英宗时期大明就已经不复洪武永乐两朝之威武霸气亦没有仁宣两代的承平晏乐盗贼四起边患严重。
    少年英宗慨然有鞭挞四方之志思慕太祖、成祖的伟烈雄风。
    更开设武学培养军事人才。
    听说瓦剌犯边便轻启亲征之举结果在土木堡被俘武举之立也因之搁浅。
    土木堡之变后自此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