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368章:濮阳适合当都城吗?(第2/3页)  我在春秋做贵族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祭酒。
    “以为我会把老子忘了吗?不可能!”智瑶知道老子在准备西向本着老子没走就应该发光发热的本意老子在学府的职位被安排妥当会担任管理学院的祭酒。
    那些什么学院之类名字当然是由智瑶在命名也就有着更明显的现代味道换作由当代人去命名则会更玄乎一些。
    比如管理学院以老子的命名估计就叫“道法自然”这个名字;工学院让公输全选名字极可能取名“公输秘技”或“鬼斧神工”的名字;兵学院也许会取名“止戈殿”或“尚武堂”之类?
    早就得知会有下一步改革的程宵当然希望自己的嫡长子前去“黄父”就学其实哪怕学不到什么仅仅是认识更多未来会在智氏有一席之地的人对程宽未来也一定是会有帮助的。
    人呀除非是想孤独终老要不然怎么还能脱离社会?想在社会混迹人脉的重要性早被痛定思痛的程宵想明白了。
    程宵肯定会思考自己为什么会输其它在天赋上的各项无法跟智瑶相比难道要让程宽因为人脉不够广吃了跟老爹一样的亏吗?
    半个月后。
    智瑶来到“濮阳”了。
    作为曾经卫国的都城其实“濮阳”的地理位置非常不错。它位于大河南岸的边上相距大河约是二十里左右?
    卫国之前有开出一条水渠链接“濮阳”城外作为农业灌既只是过于国小民寡的因素水渠不但不宽并且次干道的数量也太少听说还会时不时发生堵塞?
    “如若选此地为‘都’城便是直面诸侯。”孙武说道。
    这个没有错。
    以地理位置来算郑国算是中原腹心卫地的“濮阳”则是直面宋国、鲁国和郑国。而这还是齐地被智氏占了五分之二后不然要再加上一个直面齐国。
    “此地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卫国之亡便亡在国力贫瘠亦是无险可守。”孙武又说道。
    所以孙武是认为“濮阳”不适合作为都城的所在地吗?
    智瑶说道:“此地相距郑国、宋国、鲁国皆不足百里如若用兵可朝发夕至。”
    同样的道理郑国、宋国和鲁国要攻打“濮阳”也能玩一手朝发夕至。
    智瑶又说道:“此地今时无险日后未必。”
    这么说吧在“濮阳”以南的一百三十里之外就是连绵的山丘智氏吞并了齐国和鲁国也能选择地形建立关隘北面则是有大河进行拦截剩下一个西面可以作为出兵通道。
    智瑶不相信自己有生之年拿不下齐国和鲁国未来也会将宋国纳入兼并的目标等于说“濮阳”一开始可能是前线后来则是会随着一再扩张变成腹地。
    选择“濮阳”作为智氏的都城当然有不合适的地方锐意进取意志坚强如智瑶来说却是一个很好的王图霸业出征起始之地。
    如果智瑶选择稳妥拿“晋阳”当都城最好次级的选择还有“邯郸”、“鲜虞”和“临淄”问题是选来选去都有其优劣仔细思考之后才决定选择“濮阳”作为下一阶段的都城。
    现在孙武看智瑶意志坚定之前虽然有劝谏内心里还是佩服智瑶表现出来的锐意进取之志的。
    其它的不说以智氏当前的实力肯定不怕一旦爆发战争就会变成前线乃至于有可能勾引敌军到“濮阳”再一举歼灭。
    孙武想了想问道:“如此说来宗子意欲大肆督训骑兵?”
    跟聪明人聊天就是这么愉快。
    首先“濮阳”真的是一马平川非常适合大兵团作战也能让骑兵发挥出最大的威力。
    孙武思考的还有更多看出智瑶的进取之心太强从而忽略了一代人过后的格局。
    简单来说就是包括孙武在内他们认为一代人能做的事情总是有限要是智瑶这一代没有将“濮阳”周边清理出足够宽广的空间选择将都城设在“濮阳”会是一个遗祸后人的决定。
    “赵鞅经略‘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