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68章:别无它法,唯有搏命(第1/4页)  我在春秋做贵族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原军调动频繁必是我军来援。如今我可选唯二决议放弃‘新郑’突围而出抑或坚守‘新郑’等待原军。”子国看上去暴瘦可见长期以来的心理压力多大。
    罕达说道:“原军不攻足见对坚城之顾忌。守城之战尚且不敌原军野战可能得胜?”
    他们从原军每次生火造饭的炊烟判断直接负责围困“新郑”的敌军应该下降到五万左右。
    楚国君臣认为有援军牵制敌军的兵力围困“新郑”的敌军数量减少到了展开突围的最佳时机了。
    有个问题郑国为什么要把“新郑”打造成为坚城呢?不就是他们想在发生灭国危机时凭借“新郑”的城防工事进行防御坚持到新的变局出现吗?
    所以尽管局势对郑国非常不利郑国依旧一点放弃“新郑”的想法都没有。
    现在新的问题也就来了。
    楚国君臣不想继续被困在“新郑”无法动弹他们显然已经打算不顾一切突围出去。
    是的楚国君臣突围出去能够回国还有能力继续与原国抗争问题是一旦失去“新郑”的话郑国就要彻底完蛋了。
    在这种摆明了的局势之下放弃“新郑”即便不会马上让郑国灭亡郑国君臣能够逃到哪去?
    郑国君臣跟随楚国君臣前往楚国?那就是郑国只剩下一支孤军随后在楚国组建一个流亡政权天晓得什么时候才能反攻故土再从原军手里抢回对各城邑的控制权。
    楚国和郑国的君臣一开始将剧本写的很好本就是打算利用“新郑”的坚固作为依托吸引原军对“新郑”实施攻打主要目标当然是想让原国在“新郑”流更多的血。
    不是这一种想法的话楚国君臣才不会主动进入“新郑”城内他们应该在明白野战打不赢原军之后选择退回楚国才是。
    接下来的局势根本不按楚国和郑国君臣的剧本发展原军倒是逼近“新郑”了可是原军只是实施包围而没有大兵抵近攻城并且还在城外筑出了人工土堆利用远程器械的优势每天轰击城内。
    知道时不时有巨石落下对处在攻击范围内的人他们的心理压力有多么大吗?
    可能是路上走着走着天下掉下来一块巨石将人砸成肉泥。
    睡觉的时候巨石落下令人睡梦中没有了小命。
    一声声巨石落地的动静出现听到响动的人无不心肝一颤很害怕什么时候头上也掉下来一块巨石。
    原军的抛石车白天砸晚上也砸一架抛石车每天平均要向“新郑”城内投掷五到七块巨石一百架就是五百到七百块的投掷量。
    当然不是抛石车一天最多只能投掷七块巨石纯粹是寻找巨石和运输都需要耗费时间并且送上人工土堆的难度有点大要不然抛石车大约每一刻钟能投掷两块巨石的。
    抛石车的主要轰击目标从来都不是城墙或城门打从一开始就是奔着内城而去玩的就是摧残城内军民的意志。
    那么抛石车有可能将城墙砸塌吗?只能说万事无绝对可以砸塌但是难度并不小。
    想用抛石车砸塌城墙真的没有那么简单。
    首先是抛石车的命中率很低再来就是夯土城墙远比想象中更坚固同一个点命中一两发根本造不成致命伤害琢磨着同一个点怎么也要重复砸上十来次才可能砸塌。
    而想在同一个点重复命中十来次?以抛石车的命中率而言只能说一切交给运气了。
    拿实际战例来说蒙古大军围困宋军防守的襄阳长达六年的时间蒙古军投入的兵力约二十来万随后动用回回炮对襄阳轰击了四年之久。
    然而襄阳最终并不是被蒙古军杀入城中的方式进行攻克其实是第二位襄阳守将吕文焕意志崩溃投降才让襄阳出现易主。
    襄阳城能够坚持六年除了守城将士的英勇和意志坚定之外离不开能够从水路获得补给这一个因素。
    蒙古军用了多少回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