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百六十章 化干戈为玉帛(第2/4页)  春秋小领主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境。
    第三回公子缄终于聪明他承认晋国“伯主(霸主)”的地位在介绍自己身份信函当中谦恭的称呼自己为“大君西部牧守、外臣、秦国公子缄”求见国君。
    公子缄这段称呼是有讲究的“大君”指的是周天王。
    在春秋时代很少有人称周天王为周天子因为“子”在春秋时代只是一个平常的尊称就如同现在的“先生”称呼一样。这种称呼仅是认可对方贵族身份承认对方身份尊贵——比如赵武子、晏子、墨子、孔子等。
    在当时天下只有两个王一个是周天王另一个是楚王所以“王”的称号是最尊贵的是独一无二的。而到了战国时代连个村长都敢称王“王”这个词开始烂大街一块砖头丢出去能砸中九个“王”剩下的那个还正打算称王。于是后来的人不得不按自己所处的时代特色将周天王单独列出来称呼他为“周天子”……
    春秋时周天子还有另一个称呼称之为“大君”。这个“大君”的称呼等同于后来西方的“大公爵”一样它的意思与中文的“皇帝”是相同的甚至它们的来源都相同都出自闪族的文字——king、或者kong。
    秦国国君曾经是一个牧马人周天王封自己这位牧马人在西方牧马这就是西“侯”它的意思是守卫边境保障周王国西部边境的安宁所以秦国国君自称“牧守西方”——这也是后来“牧守”、“州牧”一词的来源。
    秦国递交的外交公文里谦卑的承认周天王天下共主的身份同时承认晋国国君“伯”的身份而“伯”这个词除了意味着伯爵之外还有另一层含义——诸侯之伯。在春秋的简单词汇里它是管家的意思所以“伯爵”最原始的意思就是诸贵族之首替国王管理各个封领的“贵族大管家”。
    后来“伯”这个词因为发音的不同演化成了“霸”意思是天下霸主。而“伯”之所以演化成“霸”也是因为“伯”这个词也迅速像“王”这个称号一样被弱化成一个烂大街的词。为了与烂大街的“伯”有所区别所以春秋人特地把“贵族管家”的称呼单独拿出来称之为“霸”。
    秦国人一直很羡慕楚国称王而秦国也是继楚王之后中国第二个称王的大国“王”这个词被弱化并成为烂大街的词之一是从秦国首先开始的但这次秦国肯承认周天王“王”的身份承认晋国“贵族管家(霸)”的资格……那么接下来周国一位王的普通封君的弟弟也无需“贵族管家的大管家”即霸主国执政出面接待换个普通人换个霸主国的大夫出面已经给予秦国封君的弟弟相应待遇了。
    秦国这份外交使函符合所有的春秋惯例符合春秋时代应有的贵族礼仪连孔夫子后来都称赞秦国的这份外交使函“礼也”对于这份符合春秋公文标准的外交函叔向不能置之不理虽然因为本国执政出战在外无法给出具体操作程序但叔向请示国君之后便开始按标准的程序迎接公子缄。
    晋国上下对此次议和活动非常重视。为了确保顺利叔向特意派人召来“行人(外交官)”子员负责接洽这引起了另一位行人子朱的不满他提醒说:“今天是我当值啊!你怎么能跳过我去跟别人商议呐?!”
    子朱把抱怨的话说了三遍叔向理都不理。子朱大怒:“我与子员职位相同你凭什么在朝堂上黜退我(指叔向不和当值的子朱商议却和当天不值班的子员商议议和的事)?!”
    说着子朱持剑朝叔向逼来。但叔向毫不示弱他挺起胸膛迎向了子朱的剑毫不退让的回答:“秦、晋不和已经很久了如果今天的和谈有幸得以成功晋国就能赖以安宁;不成的话我们的三军将士就要暴尸骨于战场。子员传达两国的意见公正无私而你却常常私自加以篡改(现代称之为:符合国情的修订)。
    比如你这次你竟然在晋国的朝堂上拔剑对着我你拔剑却不是为了国家而战斗是为了自己的面子与荣誉……哼哼不是我小看你如果执政在国内你敢拔剑吗?如果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