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326 清穿群魔乱舞之年玉尧六十六(第2/5页)  书中游[快穿]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枪的准头和有效射程完全是两回事,中华国防军在这三年里,火枪兵不但是数量呈几何上升,那射击的准头也就大大提高了。

    上千蒙古骑兵冲击了近一百多米就倒下二成,冲了二百米就是被连续的收割了到一半,到二百五十米速度更快,他们人剩下不到两成。

    到三十米,中华军火枪兵中间破开,手持怪模怪样的武器的步兵冲了出来。

    那可是学习戚继光将军对付倭寇和蒙古的利器“鸳鸯阵法”。一个小队由12名士兵组成,分别持有狼筅一竹制的枝杈上带着铁枪头的有点像长扫把的冷兵器、长枪、镗钯、圆盾,发现敌军就灵活组合。曾经戚家军六千余人的战兵规模,打得数十万的海寇和倭寇抱头鼠窜。而戚家军也是有痛扁蒙古的经验,当年要不是明朝武将身份低微,戚继光朝中的靠山张居正倒了,他的政敌和文官集团极力打压戚家军,蒙古不知要被杀得多惨。

    只见在圆盾手的防护下狼筅手把余下的冲来进攻蒙古兵要么防守在外,要么一个个挑他们下马来,长枪兵就去专业补刀把人刺死,镗钯手则随时策应,进攻防守结合。如此12人小组,密切分工配合,一个个蒙古八旗骄悍骑兵被杀得血肉横飞、哀鸿遍野。这面对冷兵器战争的心理素质要求,比火枪兵的要求强多了。火枪兵杀人是远程的,要做的只是射击,而冷兵器是过距离刀上见红,不是你红就是我红,人在战场上就待宰的畜牲没什么区别。

    炮兵互射一轮,火枪兵列阵杀第二轮,最后残兵被冷兵器血腥伺候,这样的阵仗,在安徽这片战场不知发生多少次。

    第一军在龙黑的带领下,分别往北、东两个方杀,西部是大别山,蒙古八旗要是敢进山,到了他们地盘上,山上留守的同志们可就有也有肉吃了。

    中华帝国皇家海军的“曹操号”“冉闵号”主力战舰,加上“白起号”“吴起号”等战舰进攻扬州方向,扬州是江苏北部最繁华的城市了。

    无敌舰级的“曹操”“冉闵”的32门舰驶近北岸,冲清军的阵地猛烈地炮轰。

    清军在这里重点防御,也架设了近六十门的大炮,互相炮轰了半天,直到清军弹尽,但是中华帝国皇家海军的炮却还有。落后原始农业国和走向工业国的生产力水平的差距,也造成了清军和皇家海军约炮必定是处于“小受”地位的悲剧结果。

    清军没有了弹药,一艘艘的登陆艇,从南岸驶向北岸,中华帝国国防军第二军的各师纷纷往河滩上爬。有些清军出来向刚登岸的华军放箭,但是还在将上的战舰就往清弓箭阵地发炮,造成清军死伤无数。弓箭兵为了能射中河滩上的华军必须走近至五十米内才在有效射程之内,但是舰炮的射程可是4米。

    等后勤都跟上,登陆部队整队后分工配合进攻。

    同样在登陆的还有以“汉武号”为首的分舰队,掩护第三军在武昌登陆,扫荡驻在湖北的清军。

    中华帝国皇家海军领队,带着大量的船只,运着中华国防军野战军第四军及中华帝国皇家海军陆战队“海豹”、“海狮”两个师在江苏海州连运港登陆。

    这漫长的海岸线在海军战舰下犹如脱光衣服的美女,清朝面对这种不同时代的战争方式,无论是清早期还是清晚期并没有什么不同。

    中国疆域太大,没有海防是个悲剧,满清满蒙八旗重兵几乎都驻守在长江沿岸和京师,对于中间的腹地就是它柔软的肚子,一刀就捅进去。

    在海州只有少许的满洲八旗驻军和绿营一个镇毕竟大清那么大的地方,不可能每个地方都重点防守。

    在第四军和海军陆战队登陆后,先是把清军痛扁了一顿,然后再做政治攻势,用血的教训逼降汉军绿营,那种大军到处,绿营“起义”的现象又出现了。正史上,当年日本鬼子打来,中队有多少投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